云峰会大咖说 | 圆桌论坛:家校共育,“家”“校”应当如何“育”?

2022/01/13

家庭教育关乎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。“家校共育”工作中,家庭、学校和社会应当怎样发挥作用,协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? 


2022年1月8日,由未来教育研究院主办,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培训办公室指导,北京和气聚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、河北金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承办的“2022基础教育创新与发展云峰会”在京成功举办,线上同步直播。 


会上,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岳昌君,北京师范大学附中校长王莉萍,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高中部校长刘燕海,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培训办主任范皑皑,围绕“家校共育”时代话题展开讨论。

岳昌君教授分享到,用统计学的概念来形容学校教育负责的是“均值高”,因为在学校里老师通常面对的是一群学生,希望学生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都能达到很高的水平;但是,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异的,潜在的天资能力需要时间和机会去发现。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,我们希望学生群体的能力不仅“均值高”,而且“方差大”。那就需要家庭教育发力,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关注,发现和识别孩子的特长、个性、兴趣等。管理学中有一个“101%法则”,用于家庭教育上,意思就是让父母努力发现孩子1%的优势或优点,然后付出100%的努力去发挥它、放大它,让孩子的能力函数最大化,获得“最佳”的教育。


王莉萍校长认为,“五育并举”需要家校联手,家庭在“智育”方面不具备专业性,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家庭能够提供的更多是“德育”,父母的言行和处事方法都会对孩子有很大影响。目前家长的焦虑往往导致了教育的越位,给学生带来过多压力。教育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孩子成为“正直、善良、进取”的人,家长要给予学校充分的信任,学校老师们也要和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,建立家校的信任关系。


刘燕海校长分享到,“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任务”。学生可以在参与家庭劳动的过程当中,逐步形成成本意识、时间管理意识、效率管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树立,让情商、智商、逆商获得基础性提高。对于学校来说,则要注重体育教育,给予孩子“在充分的社交环境下,竞争的成就感获得”的过程,让学生在强化规则意识的情况下开始健康成长。


范皑皑主任指出:随着《家庭教育促进法》的颁布,家庭教育已经从“家事”上升为“国事”。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从2019年开始就建构了以“四季”隐喻人生发展阶段的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,提出了冬酝、春萌、夏长和秋收等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特征和需要的育人工具。通过“北京大学家校共育研修班”的课程学习,能让家庭与学校协同一致,成为孩子成长的坚实阶梯。


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:“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,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,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和复杂的任务。” 学校和家庭在育人方面各有优势,均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只有家校相互配合、优势互补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、全面的成长和发展,帮助学生达成理想、实现自我和融入社会。

相关文章推荐